樓宇經濟是城市經濟的“晴雨表”
根據中指研究院數據發布的《2024年一季度中國寫字樓租金指數研究報告》顯示,一季度,全國重點城市主要商圈寫字樓平均租金為4.68元/平方米/天,環比下跌0.47%。從不同商圈表現來看,一季度寫字樓租金環比上漲的商圈占26.3%,租金環比下跌的商圈占71.3%,2.5%的商圈租金環比持平。整體來看,2024年一季度,宏觀經濟呈恢復態勢,企業經營情況穩定向好,重點城市寫字樓市場活躍度提升,但市場以價換量態勢未改,寫字樓租金仍下行。
全聯房地產商會寫字樓分會執行會長劉凱
樓宇經濟是近年來我國城市經濟發展中涌現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所謂樓宇經濟是以商務樓、功能性板塊和區域性設施為主要載體,體現集約型、高密度特點的一種現代經濟形態。這里所說的“樓宇”,一般指城市內占地面積較小,容積率較高、建筑面積較大并用于經營性的寫字樓、商務樓和園區樓、工業樓房。在我國城市經濟發展中,凡是以寫字樓、商務樓為重要物質載體的經濟活動,通稱為“樓宇經濟”。例如北京CBD功能區稅收過億元的樓宇達到134座,過10億元的樓宇已經達到15座,百億元級樓宇1座。
園區經濟是區域經濟的“助推器”
根據仲量聯行最新發布的《北京市產業園區市場白皮書》指出,當前北京市各類產業園區共計644個,各類產業園區面積總體量達5400萬平方米。
在這其中,科技類產業園占比59%、文創類占比23%、生命科學類產業園占比6%、制造業類占比5%、金融業類占比5%。
在區域分布上,約70%的產業園主要集中在海淀區、朝陽區、大興區、豐臺區和通州區,各區域在產業分布上又與區域產業導向和政策緊密關聯。
園區經濟是指一個區域的政府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的要求,通過行政和市場的多種手段,集聚各種生產要素,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進行科學整合,使之成為功能布局優化、結構層次合理、產業特色鮮明的企業集聚發展園區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特定地域范圍內全部經濟活動總和。園區經濟具有兩個最基本的經濟內涵,一個是內部經濟,即園區各要素投入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另一個是外部經濟,即園區各要素或產業的空間集聚而帶來的額外經濟價值。
樓宇經濟與園區經濟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產業生態與產業升級從聯動協同從量變到質變。在加快構建我國現代產業體系的視角下,寫字樓產業園將被賦予新的使命,與整體經濟聯動,提高企業產業承載力,加速樓宇經濟與園區經濟新質生產力的構建。在這一背景下,我們不僅要充分了解了寫字樓產業園發展的基礎和現狀,更應該建立一種有效的機制和平臺,推動產業孵化,產業聚集,產業鏈協同,形成高精尖產業集群融合發展和高能級商務辦公的產業生態體系,進而助力城市經濟和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樓宇經濟與園區經濟“雙向奔赴”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周年。十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隨著構建新質生產力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深入,京津冀商業地產市場包括寫字樓產業園區迎來轉型和創新的新機遇,由功能單一的辦公產業向數字化綜合功能區轉型,開發運營管理重心向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功能完善、綠色發展方向轉變,以專業化、特色化、智慧化為內核的商業地產新質生產力不斷涌現。
展望未來,隨著寫字樓產業園全生命周期發展模式與投融資機制的打通,作為產業集群和企業集群載體空間的寫字樓產業園,將增強持續經營能力,有效實現行業與項目的健康平穩運營,在多重政策規范扶持引導下,商業地產行業低效化、同質化、空心化等現象將得到改善,進入與城市經濟和區域經濟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新時期。
面對當下的市場環境,京津冀開發商、投資商、運營商與大中型企業、代理公司、經紀公司、金融機構、裝飾設計、產業鏈條將如何對接合作,融合協同發展,有效地促進招商合作?開發商、投資商運營商與大中型企業、代理公司、經紀公司、金融機構、裝飾設計、產業鏈條需要一個品牌展示、招商對接、交流合作的機會和平臺。
為了推動京津冀商業地產行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推進京津冀商業地產市場生態構建,第二十屆EXPO COSS中國商業地產投資專業展覽會(EXPO COSS2024)將于6月25日在北京富力萬麗酒店舉辦,主題為“商辦京津冀,產業新未來”。從需求、產品、投資、運營四個維度出發,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背景下商業地產的新空間、新場景、新科技、新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