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想逛城市特色街區時,你想到的是哪條街?是“老牌”的南京夫子廟步行街、蘇州平江路、揚州東關街,還是“新貴”南京小西湖街區、蘇州淮海街、揚州皮市街……
今年以來,江蘇多條老街改造后一躍成為市民爭相前往的“網紅”打卡地。相較于“老牌”街區,最新改造后的街區有哪些特點?改造如何不改掉“煙火氣”?網紅街區如何保持長紅?記者前往南京、蘇州、揚州等地探訪,試圖尋找到答案。
更新改造,特色街區成為新地標
初秋,南京市小西湖片區堆草巷33號,一樹火紅的石榴爭相探出矮墻外,隔著鏤空磚墻和籬笆,墻內一位頭發花白的爺爺在院子里擺弄花草。這戶掛著“劉家后院”牌匾的院落里有著一百多年的石榴樹、六十多年的枇杷樹、五十多年的葡萄藤……如今,這里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共享院落”。
“我一直住在這里,這就是我家的后院,以前家里的院墻比較高,街區改造時設計團隊拿著圖紙和我們商量,將墻體做成鏤空的,這樣行人從外面也可以看到里面的花草樹木。”劉家后院的主人劉光紀今年71歲了,他告訴記者,國慶期間,半個小時就有七八十人進來參觀。這幾天天氣熱,為了讓游客看到“精神”的花,他每天需要澆三遍水。“平時我就喜歡搞這些,一年四季都有花開,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游客來了喜歡,我們也很高興。”
沿著“劉家后院”繼續往街區縱深處走去,江南民居、街角的咖啡店、蟲文館、桌游室等店鋪相映成趣。通過改造,這個自明清以來就成為南京市民重要居住區的老街窄巷,告別“破敗”,華麗變身。
10月2日一早,揚州市皮市街的端榮燒餅鋪就開張了,生火、和面、拌餡、做餅、烤制……老板劉端榮忙得團團轉,誘人的面香伴隨著芝麻香在老街上空飄蕩,店鋪門口不少慕名而來的游客正在排隊“打卡”。
在劉端榮記憶中,皮市街原長600余米、寬僅僅3米,雖是揚州百年老街,但連一輛三輪車通行都很困難,以前只有附近的居民來買燒餅。改造后的皮市街可容納兩輛汽車并排通過,且市井煙火氣濃厚,休閑文藝范十足,成為新的“網紅”打卡點。
像小西湖、皮市街這樣通過“改造”“更新”嘗到“甜頭”的街區不在少數。眼下,眾多街區改造項目在江蘇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位于常州的漢江路國際風情街于2012年正式開業,9年間,這里有過門庭若市的輝煌時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走起了下坡路。現在,漢江路國際風情街改造即將啟動,將建成“文商旅”一體融合的特色街區,打造對日文化交流、招商引資的城市名片。
在鎮江,火壇樓巷西側的永安路美食街,集聚了老鎮江沸騰的煙火。但整個片區建筑老化、消防系統缺失、環境臟亂差……今年,鎮江對整個火壇樓巷進行改造,其西側的永安路美食街也計劃被打造成以鍋蓋面為主打的特色街區。
街區3.0時代,留住“煙火氣”成關鍵
無論是火爆全網的長沙文和友,還是在改造后頗受好評的南京小西湖、揚州皮市街、蘇州淮海街,他們獲得游客青睞的密碼是什么?
“新一批改造較為成功的特色街區,和傳統街區最大的不同是在整體設計上更有創意,更關注生活體驗感,有貼近生活的煙火氣。比如文和友設計了大量有年代代入感的場景、市井化的消費,成都的猛追灣將文藝書店、品牌酒店、火鍋店、服務鄰里街坊的老式修面理發店融合在一起……”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分院院長張川分析,以南京為例,如果把夫子廟看成1.0時代,走的是傳統景區的路子,老門東就是中間過渡的街區2.0時代,以小西湖為代表的特色街區邁入了街區3.0時代,突出就地微改造更新的建設理念,強調創意設計,塑造互動場景喚起傳統記憶,從觀光式旅游到沉浸式體驗到在地性生活,街區的建設思路、開發模式、管理方式都在不斷改變。
相較于以前街區改造的模式,小西湖街區采用“小尺度、漸進式”更新方式,延續“生活態”,融入新業態。這里可以看到老城南的老屋、條石臺階以及蜿蜒曲折的街巷和居民的日常生活。落戶于此的江蘇首家歡樂茶館二樓有著上了年紀的桌子板凳,熙湖里29號店鋪一件150年的老家具仍發揮余熱。
皮市街位于揚州老城區東關街道,北接熱鬧繁華的文昌中路,南連充滿老城氣息的徐凝門大街,是老城旅游、生活的重要樞紐。“如何讓皮市街既有老味道又不失潮流感,是我們一直探索努力的方向。我們以原住民安居的生活空間、外地人游覽的文化空間、年輕人創業的眾創空間為歷史文化街區更新的目標。”東關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此基礎上,東關街道著力營造老街濃厚的商業氛圍,在皮市街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店鋪,營造一處“古韻味”與“新文化”并存、“文藝范”和“煙火氣”共生的網紅打卡地。
現在,皮市街上既有經營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特色小吃店“圍爐燒餅”“大油火燒”等,又有“浮生記”“方寸”“茉等花開”“小舍藝棧”等有特色、有創意的文藝網紅小店,同時也成為了“80后”“90后”的創業街。
同樣新晉網紅打卡地的蘇州淮海街,已歷經兩輪改造,兩輪改造有何不同?這一點,自1999年就來到淮海街開店的吳國良深有體會。
“這次改造,最大的變化是燈光。以前燈光是為了照明,沒有裝飾功能。現在就大不同了,晚上比白天還要漂亮哩。”吳國良告訴記者,淮海街第一輪改造是在2003年,主要是路面翻新等基建方面的改造。而這次改造整體目的性更強,甚至打破了原有的界限,允許店鋪做豎牌。“以前店鋪立牌只能做橫牌,現在鼓勵商家用豎招牌,還有設計團隊做幾種不同的方案讓我們選,整條街的整體性、設計感都更強了。此外,為了保留街區原有的‘味道’,沒有一家店鋪是新招商進來的,全都是以前的老店。”
流量過后,如何持續火下去?
每一條街區開街之際總有一陣流量,但打卡的消費者新鮮勁一過,如何破除開街即巔峰,拋開情懷的濾鏡仍能長久地火下去,成為需要面對的問題。在街區改造之初,設計規劃時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邊城書店是皮市街上一家主要從事古籍整理和修復工作的書店,店里有許多值得珍藏的古籍書、線裝書,還有將古籍原本或復刻本精心設計制作成的文創產品。“皮市街火了之后,一時間帶來很大的客流。”讓邊城書店主理人王軍記憶猶新的是,端午小長假,書店內人山人海,他比劃道,“當時店內有兩個店員,有個店員站在我這兒,要去前面的收銀臺,十米不到的距離,擠都擠不過去。”
“事實上,這對我們有利也有弊,網紅街區會吸引很多游客前來打卡,自然能帶動一部分銷售,但人多了之后,游客可能就會忽視產品背后的文化內涵,拍拍照發個朋友圈就走了。” 王軍說,比起打造網紅街區、網紅店,他更希望通過街區改造,利用政府搭建的流量平臺,實現客群的精準推廣和對接。
在張川看來,網紅打卡其實是一種營銷方式和現象,一條街區可以通過網紅打卡來引流,但從長遠來說,街區的生命力要關注“人”的需求,要深入研究適宜的空間布局、業態引導和功能設置,要切實回應在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訴求,要讓來到這里的人真正能體驗到休閑的生活方式和舒適感。“同時,街區在改造之初就要明確定位和內涵,有些經典的地方,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于他的優秀的創意設計和精品化建設、持續的內容運營,比如先鋒書店,在城市和鄉村的更新中,呈現的持續的關注度和魅力,值得我們深思。”
記者調查發現,不少消費者對于網紅店秉持著“打卡拍照不錯,出片率很高”的態度,但也僅止步于拍照。曾經承載地方文化的老街區想要恢復生機,仍不能丟掉對當地文化的有效表達和傳播。例如,有網友在點評平臺直言,“每個城市都有小資的商圈,個人更喜歡后面的巷子,可以看到老南京的樣貌,南京老桿子在路上吹牛聊天。”
據了解,今年年底即將開業的南京“超級文和友”,位于秦淮區長樂路132號,以南京文化、主題文娛、潮流時尚主題為發展定位。
“文和友在長沙還原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的場景,再現的是長沙人既往的生活記憶、煙火氣的場景,并在一個相對集中的空間得以呈現,是典型的場景生活體驗,并且是普通人的、市民化的;落地南京,就要展示南京本土的文化和歷史。”張川說,“比如90年代我們在南京讀書,那個時候我們去五臺山體育館看足球比賽、聽文嵐的電臺節目、看南京的熊貓電視……那個年代的一支廣告、一張海報都能喚醒很多人的記憶,年輕人看到‘曾經的南京’也會覺得很有意思。”
來 源:新華日報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