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南京市老舊小區整治進入全面復工階段。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部分老舊小區將變身為“海綿小區”。
記者從市建委了解到,今年我市啟動老舊小區海綿化改造試點建設,選取鼓樓區、建鄴區和秦淮區的5個老舊小區,探索滿足空間要求、養護成本低的新型海綿設施,打造老城區海綿化改造的實施方案和樣板工程。
截至2020年底,我市建成區已有21%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正在向“至2030年80%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目標邁進。建成區面積中占比較大的老城區,將成為新時期海綿城市建設的重點。但是,老城中體量龐大的老舊小區可利用空間有限、綠化率低,“海綿化”改造矛盾較大。因此,市建委決定通過試點方式,探索滿足空間要求、養護成本低的新型海綿設施,為在全市推廣提供示范。
崗虹苑位于秦虹南路,緊鄰寧蕪鐵路,為建于1990年的老舊小區。目前小區正在進行環境整治,外立面已全部落架,在提升整體面貌的同時,也解決了樓頂和墻體的老化、滲水問題。建設單位越城集團秦淮房產現場負責人周軍介紹,他們還將充分挖掘房前屋后的空間,為居民有序規范停車創造條件,并增加數十個停車位。此外,充分利用雜亂的灰色地帶,重塑了居民休閑場所。在這個過程中,將把“海綿理念”融入其中。
記者看到,小區西側圍墻邊新增的停車區域,已鋪設了一片生態植草磚。這種磚在海綿城市建設中被廣泛應用,既能使雨水下滲,又能增加老城區的綠化面積。已經鋪設了一部分的慢行道,則采用了透水磚。圍墻邊一排水杉郁郁蔥蔥,此處整治后將變為小廣場,并用彩色透水瀝青鋪裝健身綠道。
周軍表示,去年他們在集虹苑小區嘗試了一些海綿元素,今年則要在崗虹苑小區探索實現雨水回收利用。崗虹苑小區主廣場一側的空地,將打造為下凹式雨水花園。雨天,雨水匯集至花園處,通過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優先進入地下蓄水池。蓄水池每次可積蓄2-3噸水。雨停后,蓄水反過來用于小區綠化澆灌。“雖然蓄水量不大,但對于老舊小區來說,已經是一次很大的進步。”周軍對記者說,小區將于年底完成整治。
除了崗虹苑,被納入海綿化改造試點的老舊小區還有建鄴區東升沿一小區、健園小區以及鼓樓區五所村、杏聚村。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公司正在對五所村、杏聚村的海綿化改造設計方案進行深化。五所村共有41幢建筑,緊鄰外金川河與護城河。設計單位分析認為,作為密集型居住區,小區硬質鋪裝量大,缺乏公共活動廣場綠地,綠化較少。由于停車資源少,公共空間被侵占嚴重,可集中利用的綠地較低。于是提出增加硬質鋪裝的透水性,結合現有綠地合理布置海綿設施。除常規人行道透水鋪裝、下凹式綠地外,還準備增加屋面種植盒、裝配式雨水花箱等,配置一個總量約50立方米的調蓄池。雨水花箱、雨水桶點綴在小區內,一般與外墻落水管相連。上面種植植物,下面設計過濾器、排氣孔和出水管,單個蓄水量約為300升。“這樣既承接了屋面雨水,延遲了雨水集中排放造成的管網壓力,也避免了小區大動‘手術’,增加了綠化。”設計單位工作人員王森表示。
市建委建設一處副處長李海生說,本次老舊小區海綿化試點改造,以控制屋面、路面雨水徑流和提高綠化蓄存雨水能力為改造方向,將靈活運用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高位花壇、透水鋪裝等海綿設施,促進雨水的自然滲蓄和凈化,減少面源污染,呈現老舊小區的海綿城市特點。今年的改造計劃將于年底完成。
來 源:中國江蘇網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