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等13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提出支持數字經濟15種新業態新模式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而15種新業態其中之一是打造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產業園和產業集群。
作為產業園區領域中的一種新業態,虛擬產業園與傳統園區在開發模式、招商運營、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均會有所差異,并且也會對傳統園區造成一定的沖擊和影響。
變革園區傳統的
“重資產”開發模式
傳統園區通常遵循“重資產”開發模式,需要經歷投資、選址、開發建設、招商運營等一系列流程。而虛擬產業園則通常可以直接跳過前期的投資、選址、開發建設階段,直接進入到招商運營環節。而虛擬產業園提倡“網絡注冊、無界辦公”,對園區空間載體的依賴程度非常小,能夠避免傳統園區“重資產”開發模式的弊端,大幅減少前期投資、場地建設成本。
“離岸注冊”
將影響園區的盈利結構
虛擬產業園通常都會選擇“離岸注冊”的方式,即企業可以自由地選擇辦公城市和地點,而不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入駐”。虛擬產業園中的企業并不需要入駐園區辦公,只需要把公司注冊到虛擬產業園中,就可以享受當地政府提供的優惠政策。
這種“離岸注冊”的方式對于傳統園區來說無疑也是一項新的挑戰,大多數傳統園區的盈利結構中,房地產的銷售收入和租賃收入通常占比較高,而如果未來有更多類似虛擬產業園的出現,更多的企業不再需要租用園區的場地時,園區現有的租金收入就會大幅減少,必須要加速拓展其他的盈利渠道。
推動園區服務
另類升級迭代
傳統園區所能提供的優惠政策大多趨同,提供的基礎服務往往也較為同質化,而虛擬產業園則更加注重為入駐企業提供更具個性化、針對性更強的“一站式”服務,包括政務服務、專業服務。
促使園區關注
企業個性化需求
選擇入駐虛擬產業園的企業大多數為初創型的小微企業,這些企業往往資金規模較小,除了具有工商注冊等最基礎的政務服務需求之外,同樣也希望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獲取法律、人力、財務、營銷等專業服務,部分企業因為行業特性還會衍生出不少個性化的需求,例如電商企業對客服、營銷服務的需求,文創企業對設計、美工服務的需求。
虛擬產業園區的優勢則在于能夠將這些具有相似需求的企業聚集在一個平臺上,共同與服務商進行洽談,從而幫助企業獲得議價權,節省成本。
未來隨著我國互聯網經濟、數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各地將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虛擬產業園。與傳統園區相比,虛擬產業園顯然擁有一套不同的運行方式,但是想要成功地吸引企業入駐、實現與入駐企業的共同成長,虛擬產業園同樣也需要前期進行精準的規劃和定位。
來 源: 北京商報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