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企對話】第三期
走進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排頭兵——中科智匯工場,聽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總工程師、中科智匯工場總經理柳海永講述助力科技成果轉化跨越“最初一公里”的成長故事。
圖|中科智匯工場總經理柳海永
時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環境中,掌握著先進技術成果和專業技術優勢的科學家們紛紛從科研走向創業,這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數據顯示,中國科學家創業成功的比率遠低于創業平均成功率。如何完成科學家到創業者的身份轉變、實現前沿技術到產品應用的成果轉化、適應實驗室到商品市場的環境變換?既是科學家面臨 “瓶頸“,也是全社會亟待破解的”難題“。
為切實貫徹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中科院與海淀區政府本著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立足長遠、合作共贏的原則,共同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服務的科技創新綜合體——中科智匯工場,聚焦支持科創中心建設,服務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探索政策引導與市場化運營相結合的發展之路。
科技成果商業化一直是全球性的難題,被稱為“死亡之谷”,數據顯示,中國創業者的平均成功率為3%,科學家創業成功的比率僅1%,主要是科學家雖然在科研技術領域擁有專利成就,但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缺乏管理、市場化運作等方面專業經驗,這也導致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產品之間隔著鴻溝。
對此,中科智匯工場總經理柳海永表示:經驗來看,實驗室走向市場之間的死亡之谷有兩個,第一個是從智庫到產品的”最初一公里“;第二個是從產品到產業的”最后一公里“;目前,隨著國家層面對科技創新的大力扶持,產業發展基本面向好,“最后一公里”問題正在解決,但是“最初一公里”,也就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根源性問題,尚無可參考的有效手段和可行措施。
他強調,隨著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中科院提出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發展戰略,其中,面向國民主戰場就是將技術成果轉化成產品。如何突破科學家創業高失敗率、技術成果低轉化率的瓶頸問題,核心是引入孵化器模式,通過外部資源賦能,扶持科技成果走通轉化的“最初一公里”,助力更多科研技術轉化為產品、成長為企業。
作為中科院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科技創新綜合體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督辦的建設項目,中科智匯工場定位領航企業培育地、成果技術展示地、科普及教育基地、產業項目發源地,聚焦支持科創中心建設,服務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探索政策引導與市場化運營相結合的發展之路。
從科學到技術、從技術到經濟,技術成果的轉化落地實施,既需要孵化器資源賦能發展,也要依托概念驗證和發展眼光進行項目篩選。
技術成果的篩選決定了轉化成果,柳海永介紹,概念驗證是一個復雜且關鍵的環節,可以判定項目的“生死”。為了真正讓科研成果走出高墻大院,中科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與海淀區聯合打造“CAS 概念驗證計劃”,聚合專家、創業企業家、產業專家、風險投資者組成專家顧問團隊,通過導師負責、合作共贏的模式,打造“多對一”和“一對一”的創業創新輔導和培養,幫助項目和創業者快速成長。
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CAS概念驗證計劃”定位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應用的“加速器”,彌補了研發成果轉化為市場化產業化成果之間空白,探索符合中科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新模式。
目前,中科智匯工場秉承加速創新主體創業、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的原則,根據科技成果轉化生命周期,與海淀區政府、院所、企業等開展創新合作,打造CAS概念驗證計劃、垂直產業加速器、產業研究院、“智匯營商大腦”科創大數據平臺、中科學院、科技金融、科技顧問等科技服務,構建了“早期概念驗證、中期孵化加速、后期產業推廣”的三級孵化體系,充分利用空間優勢、運營模式、服務體系,打造垂直領域的概念驗證中心和產業加速成長平臺。
要使科技工作者轉型為創業者和企業家,單靠資源賦能、培訓扶持還不夠,還需要構建起產業生態,打破“孤島現象”。
目前,中科智匯工場入駐率已經達到90%,匯集了中科天璣、中科視維、中科海芯等中科系優質項目,將各自為戰的中科院項目匯集起來,通過垂直孵化,聯動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協同發展,實現產業聚焦、資源聚焦,形成產業集群,將市場需求與實際應用價值最大化。
以永能動力為例,團隊擁有核心技術優勢,但技術如何應用于實際、實現供需精準對接的問題,長期限制著團隊發展。得益于中科智匯工場開展的全方位服務,永能動力的核心技術已經大規模應用于濰坊、壽光等地,項目團隊營收從入駐前的1000多萬實現翻倍增長。
目前,中科智匯工場與金隅智造工場在科技成果轉化、產業空間運營等方面互通有無、精誠合作,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空間服務體系,中科智匯工場對金隅智造工場的入駐企業開放實驗室設備、專家團隊等頂尖科研資源;金隅智造工場為中科智匯工場提供多元化的應用場景和市場資源;雙方將進一步就產業基金、“技術經理合伙人”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
中科智匯工場作為中科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與海淀區共建的科技創新綜合體,未來會有更多中科院科技成果從這里走向市場、走向產業化,中科智匯工場將繼續以實踐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支持中關村科學城和全國科創中心的建設。
來 源:金隅智造工場
編 輯:liuy